
【理】
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為人民,提高城市規劃、建設、治理水平。
——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
【事】
株洲日報訊(全媒體記者/伍靖雯)7月16日早上7點,劉翠萍挑著剛從自家田地里采摘的新鮮蔬菜,坐公交車抵達響石嶺步行街的便民疏導點。卸下菜擔,擺好菜筐,開始了一天的營生。
熙熙攘攘的街巷,市容干凈、秩序井然,沒有占道經營、車輛亂停,人行其間,感受著質樸溫柔的城市“煙火氣”。
響石嶺步行街連通株百石峰店后巷、先鋒便民市場,自然形成的“馬路菜場”一度綿延上百米,尤以株百石峰店后巷為甚。半個月前,這里沿線還曾因攤販擁堵、路面臟亂,成為市容環境治理的“老大難”區域,附近居民怨聲載道。
石峰區響石嶺步行街便民疏導點。記者/伍靖雯 攝
“這里擺攤的多是本地農戶,老年人居多,我們進行了多次教育勸導。但執法隊員剛走,攤販們后腳就回來了。”石峰區響石嶺派駐城管中隊長周正告訴記者。
一頭是占道擺攤帶來的交通擁堵與市容環境“臟亂差”,另一頭是農戶自產的蔬果銷售難、市民就近買菜難。市容秩序與民生保障,如何平衡?
今年以來,我市城管部門積極踐行城市精細化治理工作理念,對城區各個“馬路菜場”開展走訪調查,結合附近居民意見,因地制宜建設便民疏導點。其中,石峰區城管局與響石嶺步行街物業管理方協商,在不影響道路正常通行的情況下,在步行街一側搭建12個遮陽篷,劃定便民疏導點,引導原本在周邊無序經營的流動攤販入駐“安家”,并細致劃分了蔬菜區、水果區和小商品區等,以疏治堵。
荷塘區向陽廣場南側的便民疏導點,此前也是自然形成的攤販聚集區。此次經過重新規范,建章立制,明確小商販誠信經營準入和退出機制,街面環境煥然一新。
目前,我市城管部門因地制宜,已設立了蘆淞區宇航路、天元區小湖塘、石峰區郵電路和楓樹路等8個便民疏導點,可容納近400個攤位,持續推動城市治理提質增效。
【釋】
人民群眾是否滿意、是否贊成,是衡量城市治理工作成效的基本標準。
圍繞市容秩序提升工作,在攤販生計、居民需求和市容秩序三者之間,尋求一個發展的平衡點,因地制宜開展便民疏導點建設,引導流動攤販集中規范經營,讓城市街巷變得更潔凈,讓市民更滿意,這是株洲“城市管理”向“城市服務”轉變,對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積極探索,也是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的具體實踐。
“城市讓生活更美好。”美好的城市是人們的共同家園,用心用情,不斷提高城市規劃、建設、治理水平。“變堵為疏”,城市管理更具溫度,城市環境更加整潔,人間煙火與城市文明并肩同行,城市更具幸福感。
?
責編:周媛
初審:周媛 二審:周媛 終審:羅敏
來源:株洲日報
下載APP
分享到